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精细化提升城市品质
资料来源:包头日报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30日
2020年,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持续推进精细管理,精心呵护市容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坚持常态长效 城市管理更有力度
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日均无害化填埋生活垃圾1200吨、焚烧发电1200吨、收运处置餐厨垃圾130吨,中心城区、外五旗县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98%,506个行政村(嘎查)建成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4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完成整治销号。日处理能力8000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投入使用,累计处理70万吨。进一步加强清雪除冰作业能力,完善“以雪为令”的应急处置机制,最大限度保障道路畅通和群众出行。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5个试点小区完成分类垃圾桶投放和分类运输。
规范清爽有序的市容环境。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规范整治无照流动摊点4.3万处、占道经营3.5万处、店外摆卖2.2万处、早夜市摊点8000余处,清理“六乱”1.7万处,清理粉刷沿街各类小广告3万余处,户外广告中公益广告设置达30%。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依法拆除清理违法建设、私搭乱建5025处、15.3万平方米,确保新增为零、存量递减。开展户外广告清理整治,累计拆除各类道旗广告、落地广告、LED显示屏、楼顶墙体大字4303块(个)、1.36万平方米。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有效抑制道路扬尘污染,结合季节特点,每日进行2至3次道路洒水作业。加强现存305处拆迁空地和裸露渣土堆场整治,清运建筑垃圾105.7万立方米,苫盖280.4万平方米。加大对原煤入市的查处管控力度,清理取缔非法燃煤售卖及原煤储存点94处、查扣散煤700余吨。开展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年内完成636户、累计完成4315户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净化设施安装,完成计划的103%。受理油烟排放污染投诉举报610件,办结率95%,投诉举报量连续三年下降。
坚持重点突破 城市管理更有精度
筑牢疫情防控阻击防线。在车站、机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共投放专用废弃口罩收集桶567个。8000余名环卫一线职工坚守岗位,日均消杀公厕400座、垃圾转运站230座,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全部消毒安全处置。1500余名执法队员全员参与,配合有关部门全面做好主要道路出入口和重要区域及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道路保洁精细化作业水平,投入7500余万元,计划采购机械设备143台,预计全部投入使用后,市四区、高新区机扫率可达80%,外五旗县区机扫率可达65%,超过自治区确定的70%、60%的目标。开展厕所革命,新建公厕129座,改建公厕88座。进一步提高现有公厕便民化、服务化水平,规范设置公厕导向牌775个,青山区、高新区共有29座公厕率先实现24小时开放,部分路段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延时开放,平均开放时间12小时。
整改提升短板弱项。重点提升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集贸市场周边市容环境卫生水平。截至目前,督查发现问题2.8万处,整治乱堆乱放、橱窗乱张贴等问题4680处,规范无照流动摊贩2770处,清理“三乱”小广告1.67万处,整治环境卫生、公共秩序问题925处,清理各类乱堆乱放和积存垃圾5200车、3.2万吨,问题整治率达89%。
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畅通“民意直通车”。承办人大建议9件、政协提案15件,已全部办结答复,答复满意率100%。通过12319热线、政务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渠道广泛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全年受理各类群众来电、来信、转办件等10427件,同比下降49%;办结9512件,办结率91%。通过行风热线、聚焦执行力等在线访谈活动,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诉求49件。
打通“最后一公里”。梳理制定142项行政权力清单,6项行政许可事项、1项行政奖励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并实现在线受理、审批。对影响市民工作生活的应急抢修工程和民生公益性项目,实行先开后备、边开边备、从快办理。压缩办理时限,平均压缩审批时限超过50%,部分压缩审批时限超过80%。挖掘穿越城市道路、户外广告设置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分别压缩至3个、7个工作日,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建筑垃圾处置(排放)证有效期由15天延长至半年。
寻求“最大公约数”。准确把握城市管理与方便市民、规范市容秩序与助力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全市划分为326个网格,将道路划分为严管、监管和规范三种管理类型,严管道路全面禁止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监管道路定时、定位管理,规范道路有序设置摊点和早夜市。设置便民早夜市59个、临时秋菜疏导点37个,规范各类摊点6000余个,及时引导流动摊贩就近入市经营,最大限度释放“地摊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