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旅广电局:文旅惠民增活力 发展产业强实力
资料来源:包头日报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30日
2020年,市文旅广电局多措并举助力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及时部署公共文化场所、文化旅游市场、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恢复开放工作,扎实推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广播电视服务保障能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市场管理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优化供给 文旅惠民增活力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基层惠民演出547场,送图书下基层7100册。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300多项2500余场,惠民达200万人次。
90余万人参加了包头市第35届鹿城文化艺术节暨草原音乐美食季主会场活动,带动相关产业收入约960万元。
健全公共文旅服务。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0座。建成广播电视发射台(站)25个、电视发射机61部、直播卫星132560套,覆盖广大城乡地区。市图书馆推送线上服务135期,受众28万余人次,接待入馆读者15万余人次。市美术馆开展线上展览2次、馆内展览8次,接待观众5万人次。市博物馆推出了线上赏文物系列活动,受众6万余人次,引进4项临时展览,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
加大文旅惠民力度。开展了“游在包头·情满鹿城”文旅惠民活动,免费发放景区门票10.8万张、价值474.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销售收入2000万元左右。推动全市10家A级景区向游客优惠开放,惠民约35万人次。
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流程全部缩减为2-3项。法定审批时限为30或20个工作日的,压缩为20或10个工作日;无法定审批时限的,压缩为30个工作日。
多措并举 发展产业强实力
扶持文旅企业恢复发展。退还67家旅行社1862万元保证金。组织4家企业申请自治区创新传承资金430万元。开展精品演艺、文创非遗“进景区、助发展”活动60多场,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751.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6.37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策划了“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招商引资项目54项,总投资200多亿元。10月份以来,外出招商引资8次,促成金科、鲁商集团等5家企业来包考察洽谈。
加快文旅项目建设。实施重大文旅项目10个,当年计划投资5.05亿元,实际完成5.13亿元,超额完成投资任务。“包头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行列。
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设计规划了大漠黄河游等20多条特色鲜明的一日游、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开通了包头“一日游”直通车。达茂旗列入首批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包钢工业旅游园区等4家单位被评为自治区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
广泛推介 宣传城市展魅力
文旅赛会“聚目光”。举办包头市首届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708件作品在包角逐,吸引了全国目光。稀土釉陶瓷获2020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精品艺术“走出去”。话剧《大国工匠》、民族音乐会《黄河从草原走过》先后赴上海、北京等7个城市巡演。《黄河从草原走过》入选文旅部“黄河流域九省区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计划。漫瀚剧《布衣郡守》入选“第三届内蒙古地方戏优秀剧目暨沿黄省区地方戏展演”计划并获优秀剧目奖。2部剧目列入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自治区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剧目。
宣传推介“铺开来”。开展了包头城市形象宣传语征集活动。先后赴深圳、银川、太原等13个城市开展旅游推介。与交通、通信、网站、杂志社等部门合作开展文旅宣传。
强化保护 传承文化挖潜力
狠抓文物保护。完成五当召、美岱召维修工程。开展全市文物安全大排查,建立全市文物健康档案,列出未来三年文物抢险计划表。10个项目列入自治区三年文物建筑维修项目名录。2段长城段落入选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促进文物利用。完成王若飞纪念馆及包头博物馆历史厅、唐卡厅提升改造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教育功能。敕勒川博物馆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人、传承基地16个,推荐包头市非遗产品进驻2020年“非遗购物节”网络平台。土右旗二人台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加强监管 稳定市场显定力
加强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节目监管。查处虚假广告播出5起、违规视听网站1个,实现广播电视全年安全优质播出。
深化文旅市场整顿。出动执法人员6384人次、检查场所2646家次,当场处罚1件、立案调查14件、警告84家次、行政处罚15家次,确保文旅市场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