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民生保障有力度 服务群众有温度
资料来源:包头日报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9日
2020年,市民政局统筹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埋头苦干惠民生,带着感情办实事,一项项带着民生温度的政策不断出台,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资金不断投入,一批批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全市民政服务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新的提升。
面对疫情,做人民群众的守护者
在疫情防控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市民政局带领全市民政服务机构实行“硬隔离、多关爱、缓放开”的工作举措,保障服务对象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用资金兜起困难群众保障网,及时下拨中央财政疫情期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3771万元、自治区福彩公益金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疫情防控补贴资金105.2万元;发挥慈善效能,累计接收慈善捐赠222.5万元、物资价值447.5万元;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管控,1.3万余名社区工作者、112家社会组织、20家社工和志愿服务机构投身疫情防控一线,覆盖全市277个社区、1681个居民小区,由社会组织牵头,在自治区首创社区“楼栋志愿者”疫情防控模式,建立社区楼栋长、网格员等“志愿者+社区工作者”联动机制,在防控疫情蔓延、提供心理疏导、链接生活物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起坚实的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有力服务疫情防控大局。
面对困难,做人民群众的避风港
民政部门时刻把老弱病残幼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强化责任担当,采取多种措施,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020年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达到每人每月750元;农村牧区低保达到每人每年6644元。全年共支出社会救助资金2.13亿元,救助城乡低保对象19927户、32782人;将502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297人享受低保“渐退期”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今年,同时开通运行“12349”儿童救助保护热线,为市民提供政策咨询、儿童救助保护线索处置、困难帮扶等6个方面的服务,有效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成为全国14个儿童救助保护热线试点地区之一。全市各级民政干部为受疫情影响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社会散居孤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留守老年人以及其他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人群送上关爱,入户探望,使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心里充满温暖。
面对养老,做人民群众的幸福园
市民政局着眼养老民生大事,聚焦服务对象、增量服务设施、提质服务供给,推动全市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多层次构建、高质量发展。按照“政府主导建平台、企业支撑优运营、聚焦需求保供给”的基本思路,推动全市建成养老机构62个,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10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5个,农村牧区养老服务站157个,“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4个,不断满足鹿城老人多层次、多样化、高增长养老期待。全面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工作,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2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5个,为老人和儿童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学等服务,使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养老院一样的服务,深受老年人的欢迎。全面完成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四年行动计划,推行养老机构国家标准,建立了标准化设施设备、营养膳食指标。为特殊和弱势群体打造的温馨家园——民政福利园区建成使用,实现了社会福利服务能力的提档升级。60周岁(含)以上户籍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和80岁(含)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发放实现普惠制。
面对市场,做企业组织的娘家人
持续推动民政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对社会组织登记备案进行了流程再造,办理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成立、变更和注销由5个环节简化为2个环节,办理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减为3个。聚力养老服务招商引资,积极宣传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吸引外地品牌养老服务企业来包投资,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发展。婚姻登记服务实现了电话预约、网上预约,使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2021年,市民政局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高位推进,努力打造精准保障、幸福颐养、和谐自治、暖心服务标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